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

了凡四訓精解編 (华) THE FOUR LESSONS OF LIAO FAN

《袁了凡先生略傳》
袁了凡先生,原名黃,字坤儀,江南無江人。

博學多才。精通河圖洛書之理數,星命之學,勘與之道,律呂音樂,數學算數,水利,兵備無不獲有心之道,並留有著作甚多。“了凡四訓”即其戒子之文。

明朝隆慶四年為舉人,萬曆十四年中進士,歷任寶坻縣長。兵部職方司主事,軍前參贊,督兵等職。

享年七十四嵗。明熹宗追贈尚寳司少卿。

《謹告讀者諸君 》
自古以來,一般人都被命運所控制,而身不由己,只有明理之人,命運約束不了他,正所謂:“賢達之人能安命也。”

“了凡四訓”,世人幾乎都曉得是改造命運的寶典。有福份的人,大都能於獲得此書之後,細心閲讀,進而立定志向,力行實踐,以化疾病於無形,掃除窮困的威脅,消除生活的煩惱,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。

“了凡四訓”,作爲修身之銘言,人人可以成聖成賢。用為處世之準則,舉世得以消除災難與業障。確實是自救救人的最佳捷徑。

“了凡四訓”,語解精編,内容通俗明朗,又不失原著“了凡四訓”的主旨。讀者諸君或者會因程度不一,觀念不同,而有見仁智的觀念,然其含有“修身律已,安身立命”之道,以及“化凡入聖,超身了死”之理,是明明可鋻的。

因此,凡有先有之明的人,都不會放過讀此書的機會,凡是有智慧、有志氣、有作爲的人,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,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人,在讀過此書之後,必能逢人介紹傳送才對,而這些收穫,正是此書所以能夠流傳千古,歷久不衰的原因。

“了凡四訓”,是袁了凡先生,一生奉行“太上感應篇”的精華所得。

開頭所以先談“立命之學”,是爲了勉勵使人奮發向上,不要自暴自棄,因爲人生的氣數,雖由前生造因而定,但命運的好壞,卻隨著此生心性之狀態而改變,因此以立命之說開宗明義。

第二篇接著講“改過之法”,是因爲一般人,都自認自己是過失之人,而不知改過行善,試想不知改過之人,就想漏了低的容器,行善也收不到效果。

爲人若諸惡不改,衆善奉行,則功過相抵,等於沒作。若諸惡不改,只略行數善,則就之見禍不見福。因此說: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功夫,所以第二篇尊上“改過之法”。

人若知過能改,但不曉得行善的道理,也是徒勞無益,因此的三篇接著談“積善之方”,做淋漓盡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與方法。

初學行善之人,難免會向窮小子忽然變成暴發戶,會有傲慢天下,藐視一切的驕傲作風,因此未篇以“謙的知效”,叮嚀“滿招損,謙受益”的道理。人能謙虛為懷,則行善唯恐不足,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,而達致改造命運的目的。

總而言之,“了凡四訓”,雖曰“死訓”,其實是一氣呵成的一篇“立命道理”,確確實實是人生之“至理名言”。

“了凡四訓”是以文言文流傳民間,内容雖然極適合大衆的需要,非一般平凡的勤世文,及傳教書籍所能望其背項,無奈世事變遷,要現代人以“科學的觀念,普通的程度,加上忙碌的生活,”去閲讀實在不容易,因此筆者不揣洩陋,僅慿存心,將了凡四訓,語解精編詳加白話解説,並增加“附錄”六題,以掃除一般人,日常生活環境所常踫到的疑難,幫助現代的年輕人,建立正常的人生觀,以免徬徨無依,誤入歧途。

《立命之學》
1、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
我童年就失去了父親。

母親認爲:學習醫術可以養活自己,又能救濟有病的人,而且學成一技在手也可以完成父親的心願。

因此我聽從了母親的意思,放棄了考試作官的年頭而改學醫術。

後來在慈云寺遇到了一位鬍鬚很長、相貌雄偉,酷若神仙的老人,它告訴我說:“你有作官的命,明年就可進學,爲什麽不讀書呢?”

我只好告訴他原因,並請教老人姓名與府居。

老人說:“姓孔。得有[邵子皇極經世]正傳,命該傳你。”

於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到家裏暫住,並將情形告訴母親。

母親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,並且試試老人的命學理數,那知連極小的事都非常靈驗準確,因此我就相信孔老人的話,開始讀書準備考秀才。

孔老人為我起數算命說:“縣考童生必得第十四名。府考得第七十二名,提學考得第九名。”

到了次年,三処考試真的都考取了,而錄取的名次也確實都符合老人的預言,因此孔老人又替我卜占終身之吉凶禍福。

孔老人算定的結果,說我某年會考上了第幾名,某年補上廩生缺,某年當貢生,而後某年入選為四川知縣,在任三年半離職歸鄉,五十三嵗八月十四日丑時,壽終正寢而無子。

從此以後,凡踫到了考試,名次的縣后,都不出孔老人的預言所料。

孔老人還算定,我命中注定須領用九十一石斗的廩生米,才能升為貢生,但當我領到七十餘石的時候,上司即為我呈文補生,因此我就懷疑孔老人預言的準確性,沒想到結果還是被駁回補貢生的呈文。直到丁卯年,上司發現考場裏我出題的預備卷,做得很好,不忍埋沒人才,就分付縣官替我呈文,正式升補貢職,計算所領之廩生米量,又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。

從此我更相信:“升官發財、遲速有時,富貴在天、生死有命”的命運理數!對人生從此心灰意冷,淡然無求了。

2、命由己作相由心生
後來入燕京服務一年,終日靜坐,也懶於讀書求進。

囘南京后,有一天到樓霞山,拜訪云谷禪師,二人對座一室,有三日之久不曾睡覺。云谷就問我說:

“凡人所以不能成聖成賢,都因爲被雜念及欲望所纏,你靜坐三天,不起雜念,不胡思亂想,必有原因?”

我說:“被孔老人算定了,榮辱生死,皆有定數,妄想也沒用!”

云谷說:“人若不能達到無心、明心之境,難免會被陰陽氣運所控制,”若被陰陽氣運所控制,當然就有定數,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數,極善之人命運約束不了他,極惡之人命運也約束不了他。二十年來,你被命運所控制,動彈不得,真是凡夫俗子一個,我還以爲你是聖賢豪傑呢!云谷哈哈大笑!

云谷說:“命有自己作,相由心生,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。佛教經典裏頭也說過,求福貴得富貴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長壽得長壽,都不是亂講的。説謊是釋迦的大戒,眾神豈敢騙人。”

我說:“孟子提過,求其來能夠得到,必需自己作得到的事,道德仁義能夠力行自求,功名富貴須待他人賞賜,如何求得到?”

云谷說:“孟子的話並沒錯,使你未能深入去了解。六祖慧能禪師曾經說過:《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,從心而覓感無不通。》人只要從内心自求,力行仁義道德,自然就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,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。爲人若不知反射内省,從心而求,而只好高鴛遠,祈求身外的名利,則就算用盡心機,也是雙頭皆空。”

3. 天作之孽有可遣
云谷又問:“孔老人到底算你終身命運如何?”

我從事詳述了過往的經歷。

云谷說:“你認爲自己應該得功名?應該有兒子嗎?”

我想了很久才說:“官場中的人都有福相,而我相貌輕薄,又未能積德以造福,加以不耐煩重,度量狹窄,縱情任性,輕言妄談,自尊自大。。。這些都是無福之相,怎麽當得了官。”

俗語說:“地穢多生物,水清常無魚。”我好潔成癖,形同孤寡向,是無字一因。脾氣暴躁,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,是無字二因。仁愛是化育之本,刻薄是不育之因,我一向潔身自好,不能捨己爲人,同情別人,是無字的三因。其他還有多話耗氣,好酒損精,好徹夜長座不知養護元氣等。。。,都是無字之因。

云谷說:“找你這樣講,時間不應得到的事還多得很呢,豈僅功名與子嗣之事。世界上的人,是享千金財富,或享百金財富,或應該餓死,是取決於個人心性所造成,天只不過“因材施教,因執利導”而已,並未加絲毫無力量,就像人體的輕重,是決定在本身分量,而非磅稱厚比薄彼,是一樣的道理。

傳宗接代的事也一樣,但憑各人積德之厚薄。有百世功德之人,必有百世子孫可傳,十世功德者,必有十世子孫以護,那些決嗣者,必是毫無功德之人。

只要能了解自我的因素,是造就人生吉凶火的關鍵,則將不發科甲與沒見有兒子的原因,盡量改掉化吝嗇成施捨,偏激為和平,虛僞成虔誠,浮躁改成沈著,驕傲改成謙虛,懶散改爲勤奮,殘忍化爲仁慈,刻薄改爲寬容,盡量積德,盡量自愛,珍惜自己,別糟蹋自己,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,這樣必能去除身上的病根,重新獲得仁義道德的新身體。

血肉物質之身,假若必受生滅氣運的影響,則衆生得道得精神之体,必能感動天地兒獲福。古有名言:“天作孽猶可違,自作孽不可活。”詩徑也体過:人若能了悟立命之道,順天之理,自然就能求得厚福。

孔老人算你當不了大官沒有兒子,是天作之孽還可避免,只要你擴充德行,廣積陰德,多做善事,則自己所造的福,那有不應驗的道理?易經一書:專談趨吉避凶的道理,若說革命運不能改變,則吉又如何取?凶又如何避?易經坤卦有言:“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”福及子孫,你相信嗎?

4、不會符咒鬼神笑
從此我猛然頓悟,深信此言,即可拜領受教,而將往日之過失,在佛前盡情表白懺悔,先求登科,誓作三千善事,以報答天地祖宗養育恩德。

云谷禪師並指點我,每日所行的善事,即在功過簿上,如果過失,則須功過相抵。並叫我持念《准提咒》,以期有所應驗。

他又說:符籙家說過:“不會劃符鬼神笑。”劃符跟唸咒有異曲同工之妙,劃符時,必須心不動意念,靜下一塵不染,在此心如此水,如青空止刻,開筆一點叫混沌開基,由此一氣呵成,一揮而就,心無雜念則此腹必霛。爲人處事,祈禱天地,改造命運的道理也一樣,須時刻處在辤無思無慮的狀態中,則人心即時天心,必能感動天地而得福。

孟子立命之學也說過:“夭壽不二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

一般人都認爲夭與壽,是二种截然不同的遭遇,孟子爲何說一樣呢?

試想,人若能心處於不動欲念之境,隨遇而安,善盡生之職責,命必然過得踏實,那麽還有舍夭與壽之分別呢?進一步而言豐歉,貧富、窮通、貴賤。。。也都只是在心存欲念之後才有分別,正因爲世人心存妄念,不敢面對現實,不能以靜心處理順境,一善心安於逆境,因此生死就變成嚴重的二面,一切吉凶禍福、毀譽是非、窮通貴賤,也就困擾著世人,而弄得心神不霛,永無寧日。

人若能修身養性,去惡向善,安於順逆現實,時刻處於不動絲毫非非之念的“明心似鏡、釋光、似無”的境界,則離“返本還原,歸根復命,”的境界已不為遠,這樣一切罪惡過失自然也就無蹤無影,命運自然歸於稱心如意,全吉無凶之境,這才是真正利人利已,有價值的行爲。

還未達到此“無心”之境的人,只要時時刻刻持念“准提咒”,念到滾瓜爛熟,有持如無持,無持是有持,連持咒之念頭自己都沒有感覺,類似畫符之時,空靈難言之境澤道必可得,心靈而福至矣。

從此我就把外號“學海”改爲“了凡”,以記念了悟立命之道理,而不落凡夫俗子之窠臼。

5、賢達之人能安命
至此以後,終日小心行事,便覺心安理得與前不同。往前放蕩憂鬱,六神無主的狀態,到此變成了戰戰兢兢,小心謹慎的景象,即使處於暗室之中,也都已不獲罪於天而時加警惕。碰到了有人罵我毀我,也都能淡然處之,不與計較。

到了第二天參加考試,孔老人算定得第三名,卻考取了第一名,孔老人的預言開始失靈了。到了秋期舉人考試,也出乎孔老人的意料之外,而考中了。

然而冷靜檢討,還是感覺修養很勉強,譬如行善而不徹底,救人而心存疑慮,或身行善而口部擇言,或平時操持守節,而醉後放蕩不拘,將功抵過形同虛度,因此己已年發願,到了已卯年,歷時十多年,才行畢三千善事,隔年回到故鄉,即到佛堂還願。並再發求子之願,許下再行三千善事,以贖此生之過。至辛已年(僅經過一年),就生了一個男孩。

我每行一善,就筆記於書,内人因爲不識字,每行一善就在日曆上劃一圓圈,譬如施捨物品救濟窮人,助人急難,放生等,有時一天裏就坐了十幾件善事,這樣繼續行善積德,只有二年的時間,三千善事就完滿達成,即刻再到佛堂還願,並再求中進士之願,並許下再行一萬件善事之願。

經過了三年,我就考中了進士,當了寶抵知縣,從此就備置筆記本於案上,名曰治心篇,交待門人,凡是行善事,務必登錄,晚上則設香案於庭院,禱告天地。

内人見所行善怖多,經常耽心的說:“以前自家鄉,互助行善,三千之數很快就完成,現居衙門中無善可行,何日才能達成一萬善事之願,完成功果呢?”

有一天夜裏,就夢見了神靈前來指點說:“只要下令減收百姓糧租,一事即刻抵萬,功果可完。”

原來寳抵顯的田租甚高,每畝須繳二人三釐七毫的租稅,我即可計劃減低至一分四釐六毫。然而心裏總是懷疑,是否可算是以一抵萬的行善。

剛好有位禪師自五臺山來,我就將夢裏的事向他請教。他說:“只要真誠為善,切實力行,就是一善也可抵萬,何況全縣減租,萬民受福,當然一善足可抵萬。”

於是我就捐獻薪金,拜托禪師囘山時,代辦請一萬僧人吃飯之食,以表達誠心還願回向。
孔老人曾算我五十三嵗必死,我並為爲了此事祈禱,或發願添壽之事,而那一年也安無事的度過,至今我已六十九嵗了。

書經上說:“天難諶、命靡常。”又說:“惟命不於常。”是很有道理的。所謂天命之說,其實是不可信的,也非一成不變的,命運更不可能不變。

從此我深知:“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。若說禍福憑心定,先達能按命者,必是聖賢豪傑。”

6、謙謙君子福可得
總之,人的命運雖然不可知,但只要運逢顯達時,也以落魄的心境處世。逢道順利的境遇,也當作佛你一樣的謹慎。踫到富足的時候,也像貧窮一樣的節儉。就是得到別人的擁護愛戴,也不可趾高氣揚。如果家世望重,也不可自鳴得意。學問高深,也應禮賢下士,不恥下問。如此行持,克已復禮,則德可進,道必可得。

時時維護祖宗之高德重望,日日彌補父母之罪愆過失。上思國家社會栽培之恩,下謀家庭子女之福趾。持人常抱救濟之心,持已務必嚴格規律。務必日日反省,時時改過,又一日安於現狀,自認自己沒有過時缺點,自以爲自己是十全十美之人,則不是進就是退。

天下聰明人所在皆是,所以會有道德不修,事業不發達者,都是爲了因循且皆該經常頌讀,並勤力恭行,才不會枉度一生,荒廢時日。

1 条评论:

亚特兰飞 说...

心灰意冷,淡然無求,既是富贵也贫困。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!没有既定命运这回事,只有业力,要扭转业力,需要发很大的心愿,有了心愿才有能力去力行。平常心,不曾要求过高,就不曾心灰意冷。

不任命运摆布,亦不违抗命运,才是活过的象征。凡事任命运摆布的,属于物。凡事违抗命运(既没有命运者),属于心(精神)。人是心与物的组合,既如本来的面目,不属心、亦不属物,或既是心、也是物。

圣者,不以心法好、亦不以物法强。无边界,是以也不居中。心不住法,是以无法不能住,是以无法不能明。

无法不能住=没有什么法不能被惨悟,也作“不存在的道理”(无法)不能被惨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