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14日星期二

守住心底的“一方净土

生活总是现实的。人,终归是要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

尽管很多人向往 “桃花源”的安逸生活,可即使是在相对封闭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,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陶渊明本人,终其一生也只能做到“心远地自偏”,更何况我辈身处的世界已经发展成为“地球村”的今天。故而,“桃花源”的生活,只能是想想罢了。

人,总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生活,与周围的环境,与你所要生活的圈子里的人是脱不了干系的。也正是因为这样,社会才能得以发展,人的生活内容才在频繁的交往中日益变得丰富。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,彰显着人性的光彩。因而,我们应该为生活在这样的“地球村”而高兴。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交往的密切,很多腐朽的价值倾向、颓废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冲击着人们正常的思想模式。

古人说,鱼和熊掌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可实际的情形却往往并不是这样,得到“熊掌”的人,还会想法设法的弄到“鱼”,于是,固有的秩序井然 的竞争规则,便被这样的人最先破坏了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在一个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里,公正合理的竞争手段很难存在,尔虞我诈、弱肉强食便是这样的社会 环境里最现实的写照。其实,一直以来生活在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”环境里的你,对于这样的变化是从心底里反感的,可渐渐地,当你麻木了眼前一切的时候,你便觉得那样其实也没什么,再后来很可能你就成了那个抱着“熊掌”跟衣衫褴褛的老人争“鱼”的人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的生活水 平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,可随之而来的是很多时候的很多事让人越加想不明白。为什么有见义勇为者流血还流泪?为什么面对歹徒有人熟视无睹?为什么国家三令 五申,还是有农民工领不到血汗钱,小煤窑里还有遇难的矿工……每每读到、看到、听到这样的事情,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心都该会隐隐作痛吧?所以我就想, 是这个社会缺少有良知的人,还是有良知的人无视这个社会和他周围的人?

不论是孟子的“性善论”,还是荀子的“性恶论”,争执了几千年的人们,还是没有能够给“人性”得出确切的定论。这样的问题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标准的答 案,因为人之与人是各不相同的。人与人的不同,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所处社会环境左右的,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,农村与城市,殷实与贫困等诸多因素中的任何一个 都是这种不同存在的理由。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,一直是中国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成功范例,这不正说明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吗?

其实,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属于自己的“净土”,在这方“净土”上栽植有对社会的回报、对父母的感恩、对爱人的眷恋、对朋友的友情等等所有纯真的种子,不同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随着物质生活的 丰盈,随着职位的升迁等“光环”的笼罩,有些人开始变了,他们将心底那方“净土”上栽植的纯真之种兑换成了一个个“贪欲”挥霍掉了,最后甚至于就连那方“ 净土”也被他的贪欲给污染了。直到忏悔人生的时候,他重又记起那方曾经属于自己的“净土”,可惜的是“净土”已经不在了。与这样的人不同,有些人用心呵护 着那方“净土”,阴沉的天气里他会让它透透气,阳光明媚的时候他会给它晒晒太阳,于是,那些纯真之种茁壮的成长着,他的努力和付出赢得了社会的尊重,换来 了幸福家庭、浓浓的友谊。

对于普通人群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是决然做不到的,但面对社会中灯红酒绿的诱惑,只要你能守住心底的“一方净土”,就一定能够收获幸福快乐的生活和坦然自得的人生。。

没有评论: